說謊,是本能而非錯誤
孩子從很小開始就具備說謊的能力。那不是因為誰教了他,而是因為他察覺到了現實:有些真相不能講,有些情況不能說實話,不然會被處罰、會失去信任、會讓自己受傷。
也就是說,謊言不是壞習慣,而是一種生存反應。如果一個孩子意識到說出真話會招來痛苦,他會自然地發展出保護性敘事。這不過是人類心智自我保護機制的延伸。
大人一邊說「不可以說謊」,一邊自己撒謊
大人最常說:「你要誠實喔,說謊是不對的。」但問題來了,大人自己根本每天都在說謊。說得好聽一點,是「社交禮貌」、「體面說話」,但本質上那也是謊。舉例:
- 明明很不爽,還說「沒事啦」
- 明明不喜歡對方孩子,卻說「你家小孩好可愛」
- 明明不想去聚會,卻說「最近太忙」
- 面對配偶或上司,演得像在開無聲舞台劇
這些謊言沒有錯,它們有它們的社交意義與功能。但矛盾的是,大人禁止孩子說謊,卻從不向孩子說明:「我們也在說謊,只是我們會挑時機、判斷對象、選擇語氣。」
所以孩子的潛台詞其實是:
「你要我不要說謊,但你說謊怎麼都沒事?」
禁止孩子說謊,其實是權力焦慮
我們不能否認,很多大人制止孩子說謊,其實不是出於真心的「道德教育」,而是權力上的恐懼。
因為當一個孩子學會說謊,他就擁有了第一個「語言與資訊控制權」。他可以選擇說或不說,他不再是那個被大人完全掌控的小人偶。
這會讓某些家長感到威脅。這種感覺潛意識是這樣的:
「你連我都敢騙,是不是以後就更難管?你是不是會做什麼壞事然後騙我?是不是我對你失去掌控了?」
說謊變成一種權力挑戰,而不是一種心理現象。父母害怕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語言策略,是因為那代表孩子開始「不是我能全看透的人」了。
說謊,其實是語言能力的一部分
說謊,不代表道德敗壞。事實上,說謊這件事本身就包含了非常高階的腦部功能運作:
- 能推理他人如何理解自己的行為(換位思考)
- 能預測未來說出謊話後的反應(後果預判)
- 能使用語言修飾真相或避開風險(語言操控)
這些能力不都是未來在社會裡要生存的核心技能?只不過差別在於:要不要為自己的謊言負責,要不要懂得使用它的時機與分寸。
所以與其禁止孩子說謊,不如從小就教他「你為什麼要說這個謊?你要怎麼承擔它?」、「這樣的謊話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嗎?」、「你還有其他方式表達恐懼或需求嗎?」
我們要教的,不是「不可以說謊」,而是「什麼時候該說真話」
說謊這件事,跟罵髒話其實有類似邏輯:它是一種語言手段,不是道德墮落的指標。
孩子應該知道,說謊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帶著他認識:
- 什麼樣的謊言只是保護自己(比如社交場合不想透露私事)
- 什麼樣的謊言可能會傷人(比如讓別人承擔錯誤)
- 如何承認自己說了謊,並且修復關係
- 真話有時候也需要技巧說出口
說到底,我們真正該教的不是「你不可以說謊」,而是:「你要成為一個能控制自己語言、能理解他人反應、能為自己話語負責的人。」
📚 延伸閱讀導引:
📘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誠實」與「信任」的本質,我寫了一封信給女兒,分享我對這些概念的真正想法:
👉 延伸閱讀:《你不用相信爸爸,但爸爸會對你誠實》
🧭 如果你時間不多,只想知道「面對孩子說謊,具體怎麼做比較好」,這篇懶人包會更直接:
👉 延伸閱讀:《大人也在說謊,為什麼孩子不可以?》
🧠 如果你想挑戰更多語言使用的灰階區塊,可以看看我怎麼談「罵髒話」這件事:
👉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教小孩罵髒話:一場語言、權力與人性的深層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