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不明確性效果?
人類在面對兩個選項時,若其中一個選項的資訊較少、結果不明,通常會選擇資訊比較明確的那一個,即使它可能不是最好的。這種傾向叫做「不明確性效果(Ambiguity Effect)」。
舉個簡單例子:你比較願意吃一家評價普通、但朋友推薦過的餐廳,還是試試一家完全沒聽過、但可能很好吃的新店?大多數人會選前者,因為「未知」令人不安。這種對不確定性的逃避,會讓我們傾向維持現狀、選擇熟悉、害怕改變。
小故事:哥倫布與沒有人敢走的那條路
很久以前,大家都認為世界是平的,船往西邊開開開,最後會掉下去。那裡是黑暗、怪物和死亡的地方。沒有人敢走那條路,因為他們都說:「那裡的事情,我們不知道。」
但有一個人,叫哥倫布,他不相信世界是平的。他認為只要一直往西走,就可以到達印度,找到新的貿易路線。他跑去找西班牙的女王,跟她說:「給我幾艘船,我要試試看。」
女王身邊的顧問都反對。他們說:「這太危險了!我們不知道那邊有什麼。風會怎麼吹?補給在哪裡?會不會有海怪?」
他們說得沒錯 — 他們不知道。他們也因此很怕。
但哥倫布知道一件事:只要他走那條大家都不敢走的路,他看到的,就是別人永遠看不到的世界。
於是女王冒了這個險,給了他三艘船。哥倫布出發了。
他沒有到印度。但他發現了美洲。
他不是唯一聰明的人,但他是唯一願意走進「不知道」的人。
說給孩子的提問
- 如果你是哥倫布,你會想試試看沒有人走過的那條海路嗎?為什麼?
- 如果你是女王,要聽顧問的話還是支持哥倫布?為什麼?
- 你有沒有試過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就放棄了一件事?
- 你覺得,知道比較多,就一定比較安全嗎?有沒有例外的時候?
給父母/大人看的應用備註
這個偏誤是當代社會最普遍、也最被忽略的風險之一。人們在職涯選擇、醫療決策、教育規劃、甚至政治參與時,都深受它影響。
- 很多人會打疫苗,但不是真的理解疫苗的數據,而是因為「大家都說好」、「有資料可以查」;相反地,對不熟悉的療法或生活方式,即使邏輯通順,卻因為沒有大量研究或權威背書,而立即否定。
- 孩子的教育選擇中,家長會偏好有明確升學管道的學校,避開理念新穎但路徑不明的體系,哪怕後者可能更適合孩子。
- 哥倫布的故事提醒我們:資訊多不等於風險小,資訊少也不等於選錯。真正的風險是:放棄不確定的可能性,只因為我們怕不知道。
你可以用這篇故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建立一種直覺:不要自動排斥陌生或沒有先例的選擇,而是問自己 — 這是不合理?還是只是因為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