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偏誤說明:什麼是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指的是:人們在做判斷時,會過度依賴第一個接收到的資訊(也就是「錨」),即使它與最終決策並無直接關係,也會深深影響思考與選擇。
最經典的例子:問一個人「你覺得甘地過世時超過120歲嗎?」,再問他實際年齡,他的回答會比你直接問「你覺得他幾歲過世?」來得高。因為「120」這個數字在他腦中成了基準。
這種偏誤常見於談判、價格判斷、時間預測、政策估算,甚至戰爭策略。一開始「怎麼想」決定了後面「怎麼錯」。
小故事:拿破崙與冬天的俄羅斯
從前有一位軍事天才,名叫拿破崙。他指揮過無數場戰爭,每一次都快速、果決、勝利。他相信,只要行動夠快、敵人來不及反應,他就無敵。
有一年,他決定攻打俄羅斯。
他的軍隊訓練精良、裝備齊全,他預估只要五週,就能打到莫斯科,逼沙皇投降。他身邊的將軍問:「我們要不要多準備一點糧食?帶冬天的衣服?」
拿破崙說:「不需要,我們不會在冬天還留在俄羅斯。就照我們以往的速度。」
士兵們出發了。果然,一開始非常順利。他們一路推進到莫斯科。但俄國人燒光了城市,不給他任何糧食、物資,也不投降。
然後,冬天來了。
寒冷比敵軍更可怕。士兵凍傷、飢餓、無法行軍,成千上萬人死在雪地裡。拿破崙沒想到,俄國這麼大,這麼冷,這麼能撐。
他原本的時間估計、戰爭預測、補給準備,全都基於「以前的經驗」──他以為世界都會照他熟悉的方式運作。
但俄羅斯不是歐洲其他小國。這一次,戰爭不像他以前的戰爭。
最後,他不得不撤退,只剩不到一半的軍隊活著回來。他輸給的不是俄國,而是他自己設下的錨。
說給孩子的提問
- 為什麼你覺得拿破崙一開始會覺得五週就能打完?
- 如果你是他的將軍,你會怎麼勸他?你覺得他會聽嗎?
- 你有沒有試過做一件事,是因為以前成功過,所以沒想太多?
- 你覺得別人講的第一句話,有時會讓你之後都改不了想法嗎?
- 你想當那個不願聽建議的拿破崙,還是敢懷疑預測的將軍?為什麼?
應用備註
錨定效應在現代的應用與風險非常廣泛,特別是在:
1. 政策與醫療選擇
人們接受一個數字後,會把它當成準則,例如:
- 疫苗有效率「95%」,人們會忽略其中的風險差異與統計條件。
- 醫生說「這病人平均存活期是6個月」,病人與家屬就無法思考其他可能,哪怕他實際上可活數年。
2. 教育與自我認知
孩子考第一次模擬考拿第20名,往後的自我期待就會以此為錨,不容易突破。父母講出「你不適合數學」這種話,也會成為孩子日後自我判斷的「初始錨」。
3. 市場與價格操控
商業世界中定價策略幾乎全靠錨定效應。例如先標出高價再打折,或製造「原價對比價」來操控消費者判斷。
在育兒與思考訓練中,你可以這樣運用這篇故事與偏誤知識:
- 陪孩子練習打破第一印象或最早的數字預測,讓他學會「初步猜想不等於事實」。
- 在孩子做決策時,引導他問:「我這樣想,是不是只是因為我一開始就這樣被說服了?」
- 用歷史故事訓練他對權威與經驗的質疑能力,讓他學會懷疑「熟悉感」的真實性。
正如拿破崙曾經無敵,但一次錯估也能毀掉全局——這不是因為他笨,而是他被自己過去的成功「錨」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