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認知偏誤】可獲性層疊

認知偏誤說明:什麼是可獲性層疊?

「可獲性層疊(Availability Cascade)」是指一個訊息因為被反覆轉述或大量曝光,而被人們「直覺相信」它是真的、重要的、急迫的。

這個偏誤結合了「可得性捷思法」與「群體心理」:只要一個觀點不斷被重複,就會在腦中變得特別容易回想起來(容易回想=似乎更真實);而當越來越多人這樣相信時,別人也更容易附和,形成一種「共識幻覺」。

現代社會中的媒體、社群、網紅、政治人物,都善用這個偏誤來放大某些焦慮與情緒,形成「資訊恐慌」或「道德風暴」。
在歷史上,它曾經讓人集體相信荒謬的事,導致真實災難。


小故事:黑貓和城裡的病

從前從前,在一個古老的城市裡,人們突然一個一個生病了。大家發燒、咳嗽、全身無力,有的人還不幸死掉了。

那時候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原因。他們很害怕,開始四處找「兇手」。

有一天,有人說:「你們有沒有發現?每次看到黑貓,隔天就有人生病!」

另一個人馬上說:「真的耶,我昨天看到一隻黑貓,今天我鄰居就不舒服了!」

又有一個人大叫:「黑貓是壞運的象徵!一定是牠們帶來的病!」

結果,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複這句話,大家都覺得很恐怖。

於是,城裡的人決定 — 要把黑貓都趕走,甚至抓來處罰。

但他們不知道,其實老鼠才是讓人生病的原因,而黑貓剛好是抓老鼠最厲害的動物。

所以,當大家趕走了貓咪,老鼠更多了,病也傳得更快了。


說給孩子的提問:

  • 你覺得為什麼大家都相信是黑貓害人?
  • 如果你看到朋友說「我也看到黑貓很可怕」,你會怎麼想?你會跟著害怕嗎?
  • 你有沒有看過新聞或影片,大家突然都在說某個東西很恐怖?你覺得是真的嗎?
  • 如果你當時是那個照顧貓的小孩,你會怎麼保護牠?
  • 當很多人一起相信一件事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判斷它到底是真的,還是只是重複很多次?

應用備註:

「可獲性層疊」是一種極具力量的認知偏誤,容易造成:

媒體焦慮與社群恐慌

當一種言論、統計數據或危險訊息被反覆曝光(即使沒有新證據),就會讓人感覺它特別真實,形成「資訊的流行病」。
例:疫情期間的搶購潮、犯罪恐慌、社群獵巫現象。

教育與學習焦慮

當孩子長期被灌輸某種學習焦慮(如「這一代小孩都輸在起跑點」),或看到同齡人在社群上展現某種成功標準,可能會不自覺內化為壓力。

家庭內部的價值傳染

某句話(如「男孩就是比較皮」、「女生數學就是不好」)如果在家族或朋友圈中被反覆強調,也可能變成孩子心中的「事實」,甚至影響自我認知。


建議應用方式:

教孩子練習「追溯訊息的來源」與「問:這是重複說很多次,還是有證據?」

面對網路熱點事件,陪孩子討論「大家都說 vs. 有沒有證據」的差異。

幫助孩子區分:「這是真的,還是只是大家都這樣說?」


用歷史故事建立對群體心理的警覺力,引導他們不要在壓力中放棄獨立思考。

Total
0
Share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revious Article

哭聲背後的語言:教孩子被世界聽見

Next Article

《哭,不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