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孩子有情緒,他正走在學會思考的路上

理性與感性,其實從來不是敵人

很多大人都說:「要理性一點,不要被情緒左右。」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氣的小孩,怎麼可能理性?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壓抑情緒、追求理性,彷彿情緒是壞東西、感性是軟弱的象徵。但事實剛好相反:

真正理性的人,往往是最能處理自己情緒的人。
而那些感受最深的人,才最有機會走向真正的理性。


理性與感性,真的互相對立嗎?

我們習慣把理性跟感性拆開來看:
理性好像是數學、邏輯,適合做決策;
感性則像是眼淚、直覺,只適合藝術或戀愛。

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分工。
事實是:我們在做任何判斷時,感性和理性是同時發生的。

想像一個人說他「冷靜思考」要不要換工作。
但他其實是在問:「我現在這份工作讓我快樂嗎?這樣的生活值得嗎?」
這些不是數字能回答的問題,而是情緒在背後驅動。

所以我們應該說:
感性不是理性的敵人,而是它的起點。


高度理性的人,一定也高度感性

你可能會覺得,「邏輯強」的人是不是比較冷靜、沒什麼感情?
但你去看那些真的有深度的思想家、哲學家、甚至科學家——他們其實都非常有情感。

因為當一個人愈能用理性去分析世界,他最後一定會走向「人是什麼」這個問題。而人是什麼?人是會哭、會笑、會記得媽媽溫柔聲音的生物。

真正理性的極致,是理解人類情感的複雜與價值。


高度感性的人,會自然走向理性——只要有時間

再說反過來的情況。很多孩子、藝術家、敏感的人,一開始都非常感性,但看起來有點「不理性」。

但你只要給他們時間,他們會問出深層的問題:
「我為什麼會這樣感覺?」
「這情緒從哪裡來?」
這就是理性的起點。

問題在於,如果沒有人教他們怎麼整理這些感覺,他們會卡住。
感性就變成一灘混亂,而不是通往智慧的門。


所以我們該怎麼做?從小教孩子認識情緒

情緒教育,不是要教孩子「控制」情緒,而是幫他認識它、理解它、說出來。

當孩子學會說:「我現在覺得很委屈,因為你誤會了我。」
他不是變得「情緒化」,而是開始具備成熟人類的能力:表達、理解、共感、分析。

這不只是「感性」的進步,這是理性的根基。


理性和感性,就像左腳和右腳。走得穩的人,一定兩隻腳都有力。
真正成熟的人,不是冷血,也不是多愁善感,而是能讓理性與感性合作思考的人。


所以,讓我們從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給他理解情緒的語言與時間。
這不只是情緒教育,這是他未來成為一個清醒而溫柔的人的第一步。

Total
0
Share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revious Article

看似不可取代的高端職業,正成為AI時代最大風險

Next Article

理性與感性從不對立:為什麼情緒是高階思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