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結構的解構訓練
在這個資訊極端、意見兩極的時代,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訊息早已不再是「純粹的事實」,而是被語言選擇、立場塑形過的敘事。你所看到的每一則新聞、每一篇貼文,幾乎都像是一張「有角度的鏡子」,反射出特定的現實。
真正的批判性思維,從「拆解語言」開始。
以下是三個可以每天練習的具體步驟,幫助你在資訊混戰中練出自己的一把刀。
語言拆解術:主詞在哪裡?情緒藏在哪裡?
試著每天挑一則社群熱門貼文或新聞標題,對它做「語言解剖」:
誰是主詞?(主角是誰?是主動還是被動?)
有沒有被省略的角色?(有誰的聲音沒被說出來?)
詞彙中是否藏有價值判斷?(如:暴徒 vs 抗爭者、捍衛 vs 阻撓)
情緒是怎麼被包裝的?(是用悲憤激起認同?還是用冷靜製造距離?)
範例:
「警方平息暴動」——誰是暴動者?抗議訴求是什麼?「平息」是否暗示警察行動的正當性?
這是一種語言上的偵探訓練:你不只是在看新聞,而是在看新聞怎麼被寫出來的。
多視角對照法:為什麼他這樣說?他要我這樣想?
挑一個爭議事件(罷工、戰爭、選舉、政策),找兩個立場不同的敘事來源——一左一右、一主流一邊緣——然後進行對照:
這兩種敘事,用了哪些不同的詞?
他們聚焦在不同的事件切面嗎?(一方談原因,一方談結果?)
兩方都省略了什麼?誰的聲音被消音了?
目的不是找出誰「說得對」,而是訓練你理解:世界不是只有一種說法,而語言如何建構出不同版本的「現實」。
自我反應觀察:你為什麼會被這個語句打動?
每天選一則讓你「特別有感」的資訊,進行反思練習:
我被這段話打動/惹怒,是因為什麼詞句?哪個語氣或角度?
是哪些價值觀被挑動?是我的哪段經歷被觸發?
我是否忽略了另一個觀點?是否過快地站邊或轉發?
這個練習的目的是讓你意識到自己不是「被動接收者」,而是帶著選擇性觀看與詮釋的主體。這份自覺,就是你擁有立場的開始。
語言,是人類意識的延長線
你無法不「有立場」,就像你無法不使用語言。
但你可以學會意識到語言的傾斜與你自己的傾向,進而在這片充滿干擾的海裡,找到相對清明的游泳方式。
在訊息洪流中,真正的自由不是知道得更多,而是看得更清楚。
這些日常的小練習,就是為了讓你成為那個有意識地選擇相信什麼、懷疑什麼、表達什麼的人。
本篇為此系列的第六篇。
👉 下一篇:面對媒體世界,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