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隨筆:從XX律師風波中看風險與人性

這幾天某知名律師的風波鬧得不小,我不想單看熱鬧。我只想問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我希望將來我女兒能聽懂,也希望若我有兒子,他能記得。


男方是不是沒有保護好自己?

從目前資訊來看,這名男性缺乏應有的風險預判。他沒有留下對話紀錄,沒有適當的保護措施,也沒有設想「這段關係失控時會怎麼演變」。

給兒子的話: 親密行為不是安全區,而是風險場。每一次互動,你都要預設最壞情況,包括錄音、懷孕、被誤解或公審。不是因為對方壞,而是這個社會早就不公平。

給女兒的話: 別以為「他會負責」就是保障。最可靠的安全感,是你對局勢的判斷力與對身體的掌控力。


女方為什麼不吃事後避孕?

這是一個極具分歧的問題,但也最能教會我們什麼叫「責任的邊界」。在雙方有明確風險的情況下,為什麼事後不選擇避孕?可能是無知?情緒衝動?還是?

給兒子的話: 你以為你們有共識,但只要結果出現,她就有機會重新定義「你是誰」「你做了什麼」。那不是誤會,而是結構。

給女兒的話:

  • 性別確實不平等,在親密關係中更是先天不平等,女性在生理、社會、職業的代價遠高於男性。在未婚狀態下,任何親密行為都需假設對方可能「射後不理」,優先保護自己。
  • 愛和信任是美好情感;但不能取代風險管理。發生關係後,立即採取避孕措施,因為懷孕的代價(生理負擔、社會壓力)幾乎全由女性承擔。
  • 在親密關係中學會說「不」,明確設定界限。即使面對權威或喜歡的人,也要保留判斷力,拒絕不平等的關係。情感可能削弱理性,但女性必須為自己負責。

男方已履行和解條件,女方為何還選擇公開?

這點讓很多人費解。既然條件談妥了,為什麼還要撕破臉?但如果把這視為一場談判,那就清楚了 — 有可能她想要的,不只是原本協議裡寫的條件,而是更多:「心理補償感」「名聲」「懲罰性情緒出口」。

給兒子的話: 協議不是結束,只是階段。只要情緒未被滿足、利益未被補償,她可以不遵守。你若沒掌控她手上的敘事權,你的條件就只是紙上談兵。

給女兒的話: 若要談條件,就要分清楚:「底線是什麼」「籌碼是什麼」「主導點是什麼」。別一次掏光底牌,要懂得分批操作、節奏操作。要的不是一次性滿足,而是對局勢的長期掌控力。


女方是否知道輿論會同情她?

這是現在社會的鐵律:身份大於道理。一個人只要被視為「受害者」,她就先贏一半。哪怕事實未明,哪怕雙方都有責任,輿論天秤早就傾斜

給兒子的話: 你不是弱者,就別幻想社會給你公平。你唯一能掌握的,是自己說話的方式、時間與內容。

給女兒的話: 示弱是戰術,不是身分。如果你要站在輿論高地,就要知道何時收手,否則「正義」也會變成反噬自己的武器。


男方是不是太相信自己了?

是的。他可能以為「我說清楚就好了」「我平常形象很好,大家會相信我」,但忽略了:一旦進入輿論場,人們不看理性,只看立場、不看證據,只看聲量。

給兒子的話: 越有光環的人,越容易摔得重。你必須永遠假設「會被出賣」,設計每段關係的退出路。

給女兒的話: 喜歡別人、崇拜對方,都可以。但請記得:當妳動情的那一刻,判斷力會被削弱。把感情收回來一點,妳才能看清對手與自己。


如果男方一開始就主動公開,會不會比較好?

這是整起事件中最典型的錯誤:他有先機,卻選擇靜觀。結果是對方掌握了第一輪敘事權,讓他只能被動應對。

給兒子的話: 永遠記住:「先手」是一切博弈的根本。當你知道對方握有可能傷害你的資訊,你不能等她打出來,而是要自己決定「怎麼說」「什麼時候說」

給女兒的話: 控制節奏,就是控制局勢;無論是講故事,還是對外公開。妳若怕衝突,就會失去主場優勢。


「律師」,是否真的代表了思考與風險管理的能力?

當一個被社會賦予高度信任的角色,在最基本的風險預測、交涉策略甚至自我保護上都犯下低級錯誤,就會讓人不禁想問:你平常講的那些大道理,到底是你信的,還是只是說給別人聽的?

給兒子的話:別迷信「專業人士」四個字。他的職業是律師,不代表他真的懂博弈。懂法律≠懂人性。你要學會分辨,誰是真懂局,誰只是習慣在體制裡混飯吃。

給女兒的話:很多人外表光鮮,骨子裡卻像紙糊的。你不要怕那些有頭銜的人,也不要把他們當成標準答案。他們能爬上去,往往靠的不是實力,而是話術與人情。你要看的,是在風暴裡,他怎麼保自己。


這件事沒有人是真正的贏家,但對我來說,它是一本活教材。我不願意讓我的孩子從八卦學會好奇,我希望他們從現實學會清醒。

我們不是要成為誰的評論者,我們只是想活得明白;在這個不講理的世界裡,保護自己、掌握敘事、看清人性,比單純「當好人」重要太多。

Total
0
Share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revious Article

【認識認知偏誤】逆火效果

Next Article

我為什麼在她哭時不馬上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