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小孩子很聰明。
我也覺得是。
也有人說,嬰兒哭有很多涵義,不要忽略。
這點,我也同意。
所以我們來反過來想:
他們究竟是真的那麼聰明?還是,其實,是我們大人變笨了?
嬰兒能用不同層級的哭,來表達他的需求。
有時是餓、有時是不舒服、有時是純粹想撒嬌。
這樣的區分,是非常精細的操作。
問題是,我們大人早就喪失了這種敏銳力。
我們聽不懂。不是因為他不會說,而是我們失去了傾聽的能力。
所以我們要反過來教他——怎麼和這些笨拙的大人對話。
我們要讓他知道:
哭,是他的語言;但人與人之間,不是每種語言都會被翻譯成功。
他要學會,如果他想讓大人明白她真正的需求,
他要找一種我們聽得懂的方式。
所以我們設定一個邏輯:
- 哭,能得到安撫,例如奶嘴、陪伴、溫柔的話語。
- 笑,或其他更多元的表達——能得到他最想要的東西:抱抱。
這不是獎勵機制,這是溝通訓練。
我們不是要壓抑他的哭,
而是要讓她知道:他還有更多方式,可以讓這個世界聽懂他。
當他發現:
「原來大人那麼笨,哭他們不一定懂,笑他們才有反應,」
他會開始思考——那我是不是該用更聰明的方式,讓他們注意到我?
這個時候,他的本能就會開始組合出新的邏輯:
「我如果想被抱,那我應該先想辦法讓大人聽懂一點。」
這才是真正的溝通教育:
不是只靠情緒得結果,而是靠策略建立連結。
這樣長大的孩子,不會只用哭來面對世界。
他會有更多選擇,而不是一種依賴。
📚 延伸閱讀導引:
🛠 對「策略性表達」這件事有興趣?
👉 請看:《我為什麼在她哭時不馬上抱她》
🔍 想回到觀念的源頭、重新認識「哭」?
👉 延伸閱讀:《哭,不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