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在她哭時不馬上抱她

今天,她又哭了。

這次,我沒有立刻抱她,只是遞給她奶嘴。她含住後安靜了一會兒,突然笑了。我才在那一刻,把她抱起來。

不是因為她笑得「乖」,更不是我想要她「聽話」。我只是想讓她知道——情緒是她的,選擇如何表達,是一種能力。


我太太看著我這樣做時,問了一句:「她會不會以後變成討好型人格?」

她知道我在意女兒的感受,也提醒我注意:我們每一次的回應,其實都在教她看世界。

太太總能給我另一種視角。那句話,讓我反覆思考:我們真正想教給女兒的,是什麼?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是否都回應著某種信念?


她才四個月大,但我開始發現,她的哭已經不一樣了:有時急促、有時試探,有時只是習慣。以前我只想安撫,現在我開始觀察她的策略。

我不再只把哭當成求救,而開始觀察她是不是在嘗試溝通、理解反應的邏輯。我不急著回答她的每一聲啼哭,我想看她怎麼出牌。

這不是冷漠,而是尊重。她不是一個需要被「安撫到底」的物件,她是個正在學著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小生命。而我,必須比她早一步,學會退半步。


我不怕她哭,我怕她學會「用哭換東西」;我怕她以為,只要讓人舒服,就能換來愛。我不想她成為那種時時刻刻觀察他人臉色、靠取悅來求生的人。

我想她知道:我們永遠愛她,但這個世界不一定會因為她痛苦就停下腳步。她可以哭,我們一直都在。但如果她想得到更多的力量——影響別人、改變局面——那她要學會選擇更有策略的表達方式。像今天這樣,笑一下,就是一場小勝利。

或許她現在還聽不懂,但她在感受。語言還沒開始,但她的神經早已在吸收我們的反應邏輯。我們說的每句話、等她三秒才抱的每個動作,都在幫她建立一種對人際與情緒的直覺:你不是等著被決定的存在,你是可以選擇策略、創造結果的個體。


我想,

我會繼續說:「妳剛剛自己試著安靜一下,好厲害。」

我會繼續不說:「好乖哦。」

因為她不需要乖,她需要有選擇。

等她再大一些,我想讓她知道,這個世界不是非得哭才能得到關注,也不是只能笑臉才能換來溫柔。她不需要討好,但她可以有策略。她不需要壓抑情緒,但她應該知道:每一種表達方式,都會帶來不一樣的後果。


我不知道這樣做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只是現在看起來,這是我思考後最願意承擔的一種嘗試。

育兒從來不是確定的事,我也還在觀察、修正、學著退半步。


畢竟,我們是一起陪她長大,不是替她長大。


📚 延伸閱讀導引:

💡 想了解為什麼「哭」不是被動反應,而是主動操作?
帶你重新解構我們對「情緒」的誤解,思考哭作為一種社交工具的可能。
👉 延伸閱讀:《哭,不是情緒》

🧭 想知道怎麼引導孩子走向更高階的溝通?
👉 延伸閱讀:《哭聲背後的語言:教孩子被世界聽見》

Total
0
Share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revious Article

你第一次翻身的那一天

Next Article

哭聲背後的語言:教孩子被世界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