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絞痛?為什麼叫腸絞痛?

前天,我的女兒從晚上10點鐘開始,突然尖叫大哭。

她才五個月,但已經不再單純依賴哭聲來表達需求。餓了,她會發出「嗯嗯嗯」的聲音,想被抱的時候則會開心地揮手。這種哭聲,顯然不太對勁。

「這不像是肚子餓,也不像尿布濕了。」我心裡雖然這樣想,但還是檢查了一遍。

我知道如果她想要抱抱或安撫,會笑著揮揮手,所以我決定從不舒服的方向來推理。


「會不會是長牙了?但長牙的不舒服應該會是持續的啊。這種一波一波的哭聲,簡直像她媽媽生產時的陣痛頻率…」

我思索了各種可能性,突然腦海裡閃過三個字。

「腸絞痛。」

確定了方向後,我心裡有了些許安慰,「好,我知道該怎麼處理了。」我摸摸她的小肚子,給她做腳踏車腿。折騰了大約40分鐘,她終於安靜下來,睡著了。

儘管覺得自己應對得還不錯,看著她閉著眼,臉頰還帶著淚痕,我心中還是充滿了心疼。

「她那麼痛,那麼難受。真的希望能替她承受這一切。」


昨晚,接近十點,哭聲再次響起。

這次我早有準備,輕輕按摩她的肚子,做了腳踏車運動。雖然她還是哭得不輕,但這次,十來分鐘後她就安穩地睡著了。

此時,我突然有了一個奇怪的想法。

「她真的那麼痛嗎?


「如果真的是腸絞痛,怎麼可能這麼快就停了?」

「我這樣的處置,其實也就是幫她舒緩脹氣的不適,對吧?」

「那為什麼叫腸絞痛?」


我查了一下資料:

「嬰兒哭鬧(英語:Baby colic)或稱嬰兒腸絞痛,指的是嬰兒每天哭超過三小時,每週超過三天,持續三週以上,但其他方面一切正常的情況。通常發生在晚上。」

我感覺到很奇怪,好像這句話背後在告訴我們:

寶寶其實沒病,但哭得很久;
我們也不清楚原因;
所以給它一個名字——Colic;
然後家長只能無奈地回家熬著。


突然間,我有了個疑問。既然叫「腸絞痛」,那科學上是否有證據證明寶寶真的在經歷疼痛?

搜尋了一番,卻什麼也沒找到。只有一些哭的時間與頻率的統計數據,卻沒有關於寶寶痛覺反應的研究。

「這麼重要的事,為什麼沒人去做這方面的研究?」


我開始思考,除了難過、感動,我們大人有時也會哭。是不是當我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情境,或是無法解釋的情緒時,才會哭呢?

那麼寶寶的哭,會不會是因為她從來沒體驗過腸脹氣的不適感?

「那為什麼叫腸絞痛?幹,明明有那麼多詞可以形容,為什麼偏偏用這三個字?」


我突然想到一個實驗。如果有人放冰塊在嬰兒身上,會不會讓她哭呢?

查了一下,沒找到。

「為什麼沒有這樣的實驗?」

無意間,我看到了一個觀點:

「刺激嬰兒的實驗,會違反『倫理』。」


我仔細想了想,倫理的原意是指: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尊重個體,並保護弱勢群體。在嬰兒這樣無法表達意願的對象面前,倫理顯得格外重要。

但,這樣的保護,是否也隱藏著成人社會的主觀判斷?

這讓我開始思考:那麼,實驗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我看到一個例子:如果是「冷敷止痛」這樣的醫療行為,將冰塊放在嬰兒身上是合法且可接受的。

但如果只是單純為了觀察嬰兒的反應(例如「放冰塊在嬰兒身上,看她會不會哭」),那就會被視為不可接受——哪怕這個刺激本身不會造成傷害。

這讓我感到困惑。原來是否構成「傷害」,不只看行為本身,還要看動機與語境?

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套判準,到底是在避開責任與風險,還是出於真實的「道德考量」?

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倫理」,真的那麼純粹嗎?


這時我突然想到,與每天量體溫、洗冷水澡、接種疫苗相比,這種冰塊刺激其實微不足道。

那麼,為什麼不能做呢?

是不是這樣的「開放探索」,會挑戰現有醫療體系對於不適、痛苦和症狀的界定?

那麼,這到底是倫理,還是話語壟斷?


我不禁思考,在現代醫療體系中,很多「倫理」的真正用意究竟是什麼?

「你不能這麼做,因為不符合倫理。」

「你不能這麼觀察,因為不科學。」

「你不能質疑這些,因為沒有證據。」

但是,換個角度看,為什麼很多證據不存在?是不是因為「倫理」阻止我們去獲得它?


想到這裡,我放下了所有的道德包袱,問自己:

「把冰塊放在嬰兒身上,看看她是哭還是呆住,這樣的實驗有那麼不可接受嗎?」

這樣的「開放探索」,對現有的醫療體系,真的是如同禁忌一般的不可侵犯?

我越想越困惑。


突然,腦海中浮現出一句話:

「Forget what they told you. You want the truth, Follow the MONEY.」

這句話意味著:

「忘掉他們告訴你的,若想知道真相,請追隨金錢。」

這是《水門事件》中的報導人之一,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說的話。他認為,了解背後的金錢流向,才能揭示出隱藏的動機和真相。

所以,為什麼「腸絞痛」這個名字被選擇出來了呢?

我再次想起了寶寶的哭聲,腦海中浮現了一個畫面;


寶寶哭了。不是餓,不是想睡,不是要抱。
這樣的哭法,一直持續,一整天。
吃飽,拍嗝,換尿布,睡飽,哭還是來。
網路說,是腸絞痛。

水解奶粉。益生菌。D3滴劑。小兒推拿。
防脹氣奶瓶,智慧搖床,模擬子宮的聲音。
暖暖包貼肚子,哭聲分析APP,還有氣泡排氣液。

一種一種試,一樣一樣買。
有人說有用,有人說沒用。
都說「值得試試看」。

藥局上架,社團推薦,媽媽群轉傳。

過了三週,好了。大家說是那個東西有效了。


寫到這裡,我看著旁邊對著我笑的女兒。

突然,我拿起手上冰冰的飲料,輕輕放在她的小腳上。

「哇~」她哭了起來。


我不自禁的笑了,但感覺到內心卻更加堅定了。

Total
0
Share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revious Article

哭聲背後的語言:教孩子被世界聽見

Next Article

別怕孩子有情緒,他正走在學會思考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