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21世紀,為什麼還在用19世紀的知識教孩子?

最近我查了一些育兒相關的資料,主題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口腔期、肛門期與性蕾期」。這是他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分期理論,從出生到青春期依序對應口腔、肛門、生殖等身體部位,認為若在某個階段未被妥善滿足或受到壓抑,會在成年後形成特定性格傾向。

這一聽就很「古典」。但令我驚訝的是 — 這套說法,在2025年的今天,仍然被許多主流育兒網站與書籍奉為圭臬。

我打開幾個台灣熱門的親子資源,發現有些文章仍然提到,孩子若在肛門期未受適當引導,長大可能會有潔癖或過度控制傾向;有些書籍也會將口腔期與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相聯繫。這些說法幾乎毫無質疑地引用佛洛伊德的概念,但卻少有文章提到 — 他的理論,其實早已被現代心理學界廣泛質疑甚至取代。

一時間我有點混亂。到底是我查錯了?還是我們真的一直在用19世紀的理論教21世紀的孩子?

為了釐清這個疑問,我查了一些當代心理學的資料,發現其實早有許多替代理論被提出,甚至被大量實證支持與應用,例如: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由約翰·鮑爾比提出,認為孩子與主要照顧者間的情感連結,遠比「口腔刺激」來得關鍵,決定了孩子日後的安全感與人際互動模式。

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皮亞傑的理論認為兒童的思維會經歷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理解能力不同。像2–7歲是「前運思期」,孩子傾向以自我為中心來理解世界,這與佛洛伊德以性本能為主軸的推論邏輯完全不同。

行為主義與神經科學(Behaviorism & Neuroscience):從斯金納的操作制約,到今日的腦造影研究,我們對兒童行為與學習的理解已進入可觀測、可驗證的實證時代。這種科學方法與佛洛伊德憑直覺解釋夢境、性象徵的方式可說天壤之別。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類比:

我們小時候學牛頓發現了重力,說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讓他想通了萬有引力。這個故事人人都聽過,但後來我們也知道 — 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其實解釋不了水星軌道的偏差,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釋得更完整。

但我們從來沒說牛頓「錯了」,我們說他「被取代了」。

那佛洛伊德呢?他的確在心理學萌芽期開創了探索人性的語言與方向,但如果他的理論無法被驗證、不符合新證據,是否也該從「信仰」轉回「歷史」?

我越想越困惑:

為什麼我們在21世紀,卻還在用19世紀的語言教孩子?

我試著推測幾個可能原因:


心理學不像物理學那樣容易驗證

牛頓被愛因斯坦取代,是因為有數據與觀測差異;但孩子的行為太複雜,常需要借助敘事與概念化,佛洛伊德這種看似完整的解釋反而容易被接受。


知識的慣性與文化傳播

育兒書籍、講座與網站常彼此引用,而佛洛伊德提供了一套「語言模組」,大家能迅速套用,不需要重新解釋人性。


焦慮需要解釋,哪怕那解釋早已過時

對孩子未來的不安,讓父母急於尋找可理解、可控制的框架,而不是面對「我們還在摸索」的不確定。


商業化育兒市場的放大效應

為了迎合家長的焦慮與市場需求,許多育兒書籍與媒體傾向選擇易於包裝的理論。佛洛伊德的階段論簡單、熟悉、可歸類,很容易被轉化為「10個你該注意的時期徵兆」這類標題。這樣的操作方式,不僅讓舊理論延續,也讓新的研究難以進入主流視野。


心理學本身的複雜性

兒童行為受生理、家庭、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織,很難用單一理論全面解釋。佛洛伊德的敘事性理論雖然難以驗證,卻提供了「感覺有邏輯」的故事結構,讓人暫時感到安心。這種可理解性往往勝過可驗證性。


教育體系與師資培訓的滯後

即使在學校與大學的教育心理課程中,許多教師仍使用幾十年前編寫的教材。佛洛伊德的理論仍被當作經典介紹,但往往缺乏對其爭議與替代理論的深入說明。當未來的老師或諮詢者都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這套語言就繼續存活下去。


但這也讓我產生另一個矛盾:

我自己有時也喜歡從更古老的文本找答案,像《道德經》《中庸》——這些比佛洛伊德還早幾千年。那我這樣是不是也落入了「用古代語言教育現代人」的悖論?

也許真正的問題不是「古不古老」,而是——這個知識的語言,是否仍能對我們當下的處境、情感、孩子與未來,說出有力量的話?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開始懷疑:

我們教育孩子的語言與結構,似乎還停留在過去。


那我們要用什麼,來接住未來的孩子?

Total
0
Share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revious Article

AI育兒?不,你只是在用機器甩鍋

Next Article

【認識認知偏誤】不明確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