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一句話:
「你可能會覺得每一次孩子哭泣都是一種失敗,但其實這是正常的情緒表達過程⋯⋯」
我笑了。
哭,不是情緒。你他媽傻逼。
這不是什麼「情緒流動」,這是一場操作。
嬰兒的哭,是她用來影響世界的第一種語言。是一個信號,一種精確的操控方式。意思大概是:「喂,大人,我要點東西。」
問題是,很多大人根本分不清什麼是「情緒」,什麼是「表達」。
一聽到哭聲,就自動套上「她好可憐」、「她很受傷」的劇本,然後急著補償。拜託,你有沒有想過——
哭聲只是形式,不是內容。
她可能難過,但她也可能餓了、無聊了、想要你注意她。那是需求的訊號,不是情緒的寫照。
你以為自己難過才會哭?那你怎麼解釋喜極而泣、感動流淚?
你哭的時候,甚至不一定知道自己為什麼哭。那你怎麼會覺得一個還沒學會語言的嬰兒的哭,就一定代表某種確定的「情緒」?
我真是服了,你蠢得可以。
其實,是你聽不懂了。不是她不會說,是你不會聽。
嬰兒的哭,有層級、有節奏、有精準的意圖。
只是你長大之後,把這些能力都搞丟了。
所以,別再把她當成被動的小可憐。她早就在試著建立規則,用她目前能掌握的工具。
你要做的,不是滿足她的每一次哭。而是教她,什麼表達方式能換來什麼結果。
哭——可以換來奶嘴;
笑——可以換來抱抱。
這是策略,也是選擇。
哭,不是情緒。
哭,是工具。
而情緒,是她未來真正能掌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