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中立:為何不可能?

從《60 Minutes》請辭事件說起

前幾天看到,美國知名新聞節目《60 Minutes》的前執行製作人 Bill Owens 宣布請辭,引發業界與輿論高度關注。根據《紐約郵報》報導,母公司 Paramount Global 正與 Skydance Media 進行合併談判,期間為避免惹怒前總統川普、影響聯邦通信委員會的審查進度,公司高層要求節目延後播出一則涉及川普的負面報導,內容疑似與他卸任後的財務與司法爭議有關。

這起事件被部分自由派媒體視為新聞自由遭政治與資本聯手打壓的象徵。然而諷刺的是,許多譴責壓力介入的媒體,自己也常在政治立場與利益考量下進行報導選擇。當權者一變、新聞價值觀就隨之變動,這種「選擇性憤怒」提醒我們:媒體的中立性,從來不是堅固的原則,而是一種戰術姿態。

那麼,我不禁思考,

媒體真的能夠中立嗎?還是「中立」本身就是一種幻覺?


“中立”不可能的語言本質

即使媒體聲稱自己「只是報導事實」,但語言本身並不是中性的容器。它帶有文化偏見、價值判斷與情緒導向。媒體的每一個字選擇,都可能改變觀眾對事件的認知。

是「抗議」還是「暴動」?

是「移民湧入」還是「難民逃亡」?

是「警方擊斃嫌犯」還是「嫌犯中彈身亡」?

這些詞彙不僅描述事件,也悄悄分配了責任與同情,導引讀者的情緒與立場。語言的偏見只是起點,媒體更透過選擇性呈現來塑造敘事。


媒體敘事中的隱性選擇

媒體不只是用語言說話,它也用「取捨」構築現實。

為何美國報導加薩地區時,多聚焦於以色列遭遇襲擊,而非當地平民長期處境?

為何中國報導新疆時,總強調經濟發展,而非民族政策的爭議?

為何同一起俄羅斯導彈攻擊,CNN與RT(俄羅斯國際台)呈現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報導不只是資訊的傳遞,而是一場場「誰值得被看見」的編輯決策。誰被採訪、畫面怎麼剪、上下文怎麼安排,決定了誰是主角、誰是背景、誰是敵人、誰是受害者。


立場與敘事視角的無法分割

我們習慣以為「立場」只有在意識形態強烈時才出現。但實際上,所有敘事都有視角,而視角本身就帶有立場。

選擇從難民的角度說故事,是立場;從政府的角度說話,也是立場。即使內容看似中性,「誰開口說話」與「說給誰聽」的結構,早已揭示了媒體所處的位置。

正如《60 Minutes》的事件並非單純的壓力介入,而是商業考量下的敘事壓縮:不播不是為了真相,而是為了資本談判的順利。媒體不只是報導現實,它早已是現實的一部分,也參與了現實的建構。


與其追求「中立」,不如學會辨識立場

媒體無法真正中立,這不只是制度壓力或人性偏誤,而是語言、文化與敘事的結構性限制所致。

真正重要的,並不是要求媒體成為「無菌真空」,而是:

媒體應公開其報導選擇與編輯原則,如主動揭露未採用聲音的理由。

讀者應養成多方對照的閱讀習慣,不依賴單一來源,也不輕信「最像你觀點的那一家」。

教育系統與媒體素養課程,應引導年輕人理解敘事的機制,而非灌輸何為「正確立場」。

在一個資訊過剩、立場高度碎片化的時代,所謂的「客觀」,不是不存在,而是應靠讀者主動建構,而非被動接受。

這讓我們不得不往下一層挖掘:究竟是什麼讓媒體無法中立?也許答案,不只在於政治或商業利益,更深的原因,是因為它使用了語言。而語言本身,就已經不是中立的。


本篇為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 下一篇:語言的邊界:如何在多元敘事中找尋真實?
📚 延伸閱讀

Total
0
Share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revious Article

語言的邊界:如何在多元敘事中找尋真實?

Next Article

我們在21世紀,為什麼還在用19世紀的知識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