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以為自己在理解世界,你其實是在被編排如何理解它。
當某國媒體連續數週聚焦難民危機的「人道悲劇」,卻對其背後的地緣政治博弈隻字不提,你以為你在同情,其實你在被引導。這並不是偶然的情況,而是有意設計的結果。媒體不僅僅是報導事實,它在塑造事實,在塑造每一個人對世界的感知,無論他們是否察覺。
在這樣的現實中,這些所謂的「人道關懷」和「道德議題」,實際上是權力結構下的計算與操作。媒體與權力,早已超越了單純的事實傳播,它們是道德規範的制定者,是群體思想的設計師。
道德,是權力寫給愚民的劇本
你所謂的「正義感」,往往來自一場事先剪接好的情感劇本。這些剪輯、這些鏡頭、這些情感,都是精心策劃的。媒體在報導中呈現出來的苦難、憤怒、哀號與英雄行為,並非真實呈現了「世界」,而是「經過篩選的部分」。
例如,災難新聞總是放大哭泣的母親與無助的孩子,卻很少提及政府疏忽或企業責任——這不是巧合,而是精心挑選的敘事焦點。每一則報導背後,都是一套「情感操控劇本」,它在引發你內心的同情與憤怒時,卻選擇性地隱匿了更多關鍵的細節與背景。這些不為人知的背景,才是這些悲劇的真正根源,而非這些苦難本身。
這不叫教育,這叫洗腦。你所理解的「正義」,其實是被權力刻意灌輸的模樣。你覺得你在行動,你覺得你在追求改變,然而,所有的行為選擇早已被定格在一套製造出的道德標準中。
仇恨的設計,同情的武器
仇恨,是最廉價也最有效的群體膠水。媒體深知這一點,它利用仇恨讓群體更加團結,讓群體內部形成共識,甚至對外界的所有異見產生排斥與攻擊。在這樣的設計下,群體的情感連結基於的是一個簡單而原始的情緒——仇恨。
但媒體並不僅僅依賴仇恨,它同樣也巧妙地使用「同情」與「英雄崇拜」來操控你。當你熱淚盈眶地轉發一則「抗爭英雄」的報導時,你可能正為某個政治議程背書。媒體精心挑選了某些「英雄」,並讓他們的形象滲透進你的日常,讓你相信自己是在支持某種「正義」,但你從未質疑過,這些「英雄」背後的真正意圖和利益。
同樣地,當你對一場「暴力事件」心生憤怒時,你是否已經忽略了整個事件的背景?是否你的情感已經被動員起來,並無意識地走向了某個事先設計好的方向?這些情緒的操作,不僅僅是傳播,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舞台,目的是為了凝聚認同、分化對立,最終創造一個更加分裂的社會。
演算法的陷阱,情緒的工廠
現代社會中的媒體並不只是由人手工編排,它已經被演算法所掌控。這些演算法知道你恨什麼、怕什麼、想相信什麼,然後給你看剛好會強化那個想法的畫面。當你翻開社交媒體的時候,幾乎每一條推播、每一條新聞、每一條視頻,都在精心設計以挑起你的情緒。
例如,某起警察暴力事件的30秒影片在社群平台推播數百萬次,畫面經過精選剪輯,標題早已暗示結論——你的憤怒不是思考的結果,而是按鍵的設計。這些演算法經過大量數據訓練,知道如何讓你更快速地點擊、分享、轉發,甚至去對立、去攻擊。
最終,你不再思考「這是真的嗎」,而是直接反應:「我感覺這是對的。」因為你的情緒,早已被設計好了。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存在於社交平台,更在每一條新聞、每一個影片背後,都有著這樣精密的情感操控。
這不是文明的進步,是一場安靜的收割
你以為媒體正在為你提供真實的世界,然而,事實卻是,它們正默默塑造一個不屬於你、卻支配著你行為的世界。這不是文明的進步,是一場安靜的收割。你被引導著去同情、去憤怒、去支持,然而,這些情緒並非自然生成,而是設計好的反應模式。
要掙脫這場收割,試著關掉推播,拆解每條標題的意圖,問自己:這憤怒從哪來?這眼淚為誰而流?如果我們不開始質疑自己每天接受的信息,我們將永遠活在被操控的現實中,成為這場大戲中的一個無知演員。
這樣的設計,久而久之,就不是『說給你聽』而已,而是直接植入你的判斷與信念。你以為你有主見、有思考、有選擇——但那其實是別人給你的幻覺。
本篇為此系列的第三篇。
👉 下一篇:兩極化:信息過剩時代為何更加分裂?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