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
起初,我們曾希望媒體能夠中立,後來才明白語言天生便帶著方向;
我們曾相信價值與道德具有穩定的輪廓,經歷之後才看見它們如何隨立場而改變;
我們曾以為資訊越多越接近真相,但現實呈現的,是愈發劇烈的分裂與撕裂。
我們曾站在信任與懷疑的交界,眼前是一片迷霧。
有時那感覺像是失重,也像是沒有光的深海。
然而,也正是在這樣的深處,我們開始學會看見真正的選擇。
媒體從未承擔為我們選擇的任務,它運作的邏輯來自市場、權力、與敘事的交會。
理解這個現實,反而讓我們重新找到自己能握住的部分。
於是,我們開始學會選擇的意義。
不是擁有一切答案,而是培養辨識與思考的能力。
不是追求全知,而是願意持續提問。
這樣的選擇,從來來自內在。
當你問:「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我想,或許可以這麼回答你:
選擇持續相信選擇的價值。
即使訊息紛繁、觀點對立,心中仍然能保有幾種方向:
選擇暫緩回應,為理解保留空間
給自己一點距離,看清內容與情緒的界線。
選擇聽見多元聲音,建立完整視角
各種立場背後都有其成因,理解它們,有助於描繪更完整的現實。
選擇承認學習的過程仍在進行
有些問題仍未找到答案,但誠實面對過程,也是成熟的一部分。
選擇維持對話的橋梁
與其急於駁斥,不如先理解動機與背景;一段穩定的連結勝過一場激烈的勝利。
選擇成為實踐者,而非旁觀者
每一次轉傳、每一場對話,都是立場的體現,也是一種育兒的現場。
世界的複雜似乎無法簡化。
媒體的邏輯與運作仍會持續變化。
但我們可以在這樣的變化裡,成為一座清晰的島嶼。
讓自己的心保持透明、靈魂保持溫度。
讓選擇成為光的練習。
讓孩子在我們的語氣與行為中,感受到穩定與清明。
每一刻未必明朗,但每一刻都能保有意識。
這樣的意識,就是我們的根。
給我的女兒:
有些人選擇沉默,有些人選擇激昂。
有些人選擇歸順潮流,有些人選擇抵抗洪流。
而你,可以選擇觀察、理解、行動,也可以選擇守護那個靜靜站在光中的自己。
世界很吵,訊息很多。
我無法為你築起永恆的防火牆,但我相信你能為自己建構一道心牆——
那是一道可以過濾言語、篩選立場、也能理解他人的牆。
那是你思想的邊界,也是你自由的開始。
願你永遠記得:選擇的能力,就是生而為人的光。
– 獻給我的女兒。
本篇為此系列的最後一篇,亦是對整體的思辨總結。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