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很多人每天都說:「我好焦慮。」
但如果我問你:「那你不焦慮的狀態是什麼?」
你能立刻回答嗎?
試著停下來想想,你真正感受到的「不焦慮」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會說:「平靜」、「安全」、「放鬆」……
這些聽起來對,卻好像又不完全對。
平靜的人不見得沒有焦慮,安全感有時反而像一層麻痺的殼。
那麼,不焦慮,到底是什麼?
我們答不出來,
因為我們沒有詞彙能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情緒。
就像聽到一首歌,卻找不到合適的詞,只能一直哼著旋律,無法用語言傳達。
其實連快樂都一樣
如果你覺得「焦慮」太抽象,那我們換個詞。
「快樂的相反是什麼?」
是悲傷?憤怒?空虛?還是單純的「不快樂」?
如果「不快樂」既不是悲傷,也不是憤怒,
那到底是什麼?
連快樂這麼簡單的情緒,我們都講不清楚,
那些更複雜的情緒,自然只能用一個詞彙概括:焦慮。
為什麼我們講不清楚情緒?
人有情緒,卻講不出來;
我們有感覺,卻沒有詞彙。
當語言跟不上感受,內心就會卡住。
這不只是心理問題,實則是語言跟不上感受的「崩潰」。
這也是現代人為什麼會感覺內心失控,甚至焦慮越來越嚴重的原因之一。
情緒不是黑白開關,是一片變化的風景
為什麼我們老是搞不清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把事情分成「對」和「錯」、「有」和「無」、「快樂」和「不快樂」兩種狀態。
但情緒不是開關,而是一整片變化的風景。
想像一下,天氣不是只有晴天或雨天,有時候是陰天,有時候是細雨,有時候風很大,這些感覺都不一樣。
情緒也是這樣,焦慮跟不焦慮之間,有許多不同的感覺,不是黑白分明。
當我們硬要把情緒簡化成兩種,就像只用「晴天」和「雨天」來形容一年四季的天氣,結果什麼都說不清楚。
所以,我們說不出來到底是不是真的「焦慮」,還是有點緊張、害怕、或只是覺得不安。
這種說不清楚的感覺,反而讓心裡越來越亂,越來越焦慮。
怎麼跳出這個二元思維陷阱?
情緒不是非黑即白,有很多灰色地帶和變化。
不用急著馬上給情緒貼標籤,先感受看看內心到底有什麼變化。
慢慢學著用更多詞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不是只有「好」和「不好」,還有「緊張」、「悶悶的」、「焦躁」、「疲倦」……
多一點詞,心裡的結就鬆一點。
接受自己的情緒不一定要清楚明白。
有時候不確定、不舒服是正常的,沒關係,給自己空間,不用逼自己馬上明白。
這樣一來,你或許會開始更懂自己,不再被情緒搞得亂七八糟。
慢慢地,焦慮也會或許能變得沒那麼可怕,心裡也會更平靜。